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六)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9-04-29      浏览:4823


六、民间传说

·舜继部落首领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桃符传说

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中说,门神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据说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年兽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七、文学记述

(一)诗词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夜》(唐)来鹄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元日》(宋)王安石

玉楼春·己卯岁元日》(宋)毛滂

除夜》(南宋)文天祥

拜年》(明)文征明

《已酉新正》(明)叶颙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人日寄杜二拾遗》(唐)高适

青玉·元夕》(宋)辛弃疾

守岁》(宋)苏轼

屠苏酒》 (明 )瞿佑

迎新春》(宋)柳永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二)文献

《三命通会》载:“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有天皇,是曰天灵, 望获 强尊”。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代文献文记载确定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历,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

《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尚书·大传》中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尚书·舜典》中说:“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由于一年分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坏,因此。“过年”的意思就是祈盼、庆祝五谷丰登粮满仓。《说文解字》中的禾(谷)熟并不代表一年四季时间概念,如《广雅·释草》对禾的解释:(禾)二月开始生长,八月成孰。禾的生长周期只有几个月。

《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颜师古注:“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李善注:“三朝,岁首三朔日也。”有的叫“三始”。

有现存文字记载的“春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文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振上疏安帝曰:“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这里的“春节”是春季的意思,与今所说的春节无关。南北朝时代,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三)民谣

中国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北京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豫东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八、其它相关

(一)小知识

·春节时间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立春节点

干支纪年法,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是依据黄道推算出来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上古历法“立春”分界(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的基准线,位于今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节气“立春”时,那一线以南的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立春,阴阳转化、阴退阳升、生气始发、万物复苏,一元复始,新的一个轮回从此开始了。立春的节气特点为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古人对岁首很重视,立春要拜祭春神太岁等众神,敬天法祖,由此产生了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动。

·闰春节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闰春节的过法

如果一年有闰正月,原则上春节是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

·双立春无春年

所谓“无春”年是指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之日。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计365.2422天,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与阳历不同的是,阴历是按照月亮圆缺变化周期安排的,每个月平均为29.5306天,1年12个月,有354.3672天,比阳历的年少11天左右。为了协调阳历与阴历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现行的农历,采用的方法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农历闰年因为多了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天-385天,而农历平年一般有353天-355天,故闰年有25个节气,平年有23个或24个节气。

因为立春在岁尾或岁首,所以经常出现立春节气跑到了上一年的岁尾或跨到了下一年的岁首,这样就出现了“无春”或“两头春”的现象。“双立春”与“无春年”是由于阴阳历转换造成的。不管两个立春日还是没有立春日,都只是正常的历法变化,与吉凶祸福无关。

(二)春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1983年起,央视春晚这枚凝聚了十几亿中国人亲情与乡愁的符号,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春节联欢晚会涵盖小品、歌曲、歌舞杂技魔术戏曲相声剧等多种表演形式。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