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夏(2) |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8-05-11 浏览:4843次 |
五、农事概要
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抓紧插秧,我县有“立夏种半田”之说,同时注意抓好田间管理。立夏时节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对已成熟的春花作物,要及时抢晴收割。
(一)蔬菜管理
立夏至小满期间,气候异常,忽冷忽热,并伴有沙尘天气,致使给各种保护地栽培的作物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是病害多,越冬茬瓜类、茄果类死秧现象较遍,蔓枯、立枯、青枯病、霜霉、疫病时有发生;二是生长不正常茄果类果实膨大不均匀、空洞果、畸形果多,瓜类出现秧蔓旺长、尖嘴瓜、弯瓜较多。因此,在管理上要掌握晴天棚内24℃就要通风,中午不要超过32℃。夜间气温过高留通风口,在通底风时要在棚内前边增设约60-80厘米高的迎风膜,以减缓通风时对作物的影响(要再次固定好压膜绳,防大风吹毁棚膜)。使棚内昼夜温差达10-15℃以上,保持早晨最低温度在12-15℃,有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对死秧三分之一以上的棚应进行土壤消毒后换茬,采用土壤净化剂(石灰氮-氰胺化钙)加秸秆或植物秧蔓,进行深翻25-30厘米,起垄、盖膜、灌水、密闭大棚,高温消毒20-25天,可有效防治土传病虫(根结线虫)害及连作障碍引起的生理病害。
1、种或育苗的作物
立夏前后播种半夏黄瓜、豇豆(豆角)、育苗麦茬茄子、冬瓜。
2、病虫害防治
在育苗过程中结合防治病虫病,对各种保护设施栽培的多种作物,要注意防治白粉虱、蚜虫、斑潜蝇,特别是大棚内害虫要在5月上旬集中消灭在棚内,以减少迁飞到露地,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果树管理
1、柑橘
做好保花保果,谢花后及时喷施1~2次叶面营养液和保果剂,并抹去过多的新梢。认真搞好花后病虫害防治,重点是疮痂病、树脂病(黑点病)及红蜘蛛、蚧(矢尖蚧)类、卷叶蛾等病虫害。
2、杨梅
继续抓好保果治虫为中心的管理。刨树盘、盖土和覆草等保水保肥措施,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进行树冠喷水,以减少落果。增施壮果促梢肥。株施硫酸钾1~3kg,菜饼2~3kg,于上旬结束。病虫防治:尺蠖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褐斑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布。抓好蚧壳虫的第一代若虫防治,可用40%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或35%快克乳油1000倍液喷雾。点灯诱杀羽化的杨梅毛虫成虫,人工摘除蓑蛾虫囊。
3、枇杷
及时施足采前肥,适时采摘,加强果实日烧病的预防、果实炭疽病的防治和枇杷黄毛虫第一代幼虫的防治工作。
4、桃
夏季修剪为中心,及时进行疏果、套袋和追肥等工作。
5、樱桃(大樱桃)
以促进花芽分化为中心,加强采后管理和防治刺蛾、蓑蛾、天幕毛虫、举尾毛虫、枯叶蛾、桃小叶蝉、红蜘蛛、天牛等害虫。
6、葡萄
以夏季修剪为重点,加强黑痘病、霜霉病、透翅蛾、葡萄粉蚧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7、梨
以控制新梢过度生长、控制着果量、促进新梢花芽分化为重点,加强梨网蝽、梨小食心虫、金缘吉丁虫和梨黑班病的防治工作。
(三)畜牧管理
从立夏开始,天气由暖转热,在畜禽业方面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养肉用牛的专业户,可以抓住这一时机,购进部分老残耕牛用作催肥,可收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生猪,良种公母猪配套规模场要抓好配种工作,做到全群满怀。可利用黑麦草喂猪,可以减少仔猪水肿病的发生。注意在季节更替和气候突变时,加强猪舍清洁卫生,猪舍的用具经常用10-20%石灰水消毒。
养禽专业户要定期用20%石灰水对鸡舍进行消毒和百毒杀带鸡消毒,除做好禽流感、鸡瘟、法氏囊等病毒病预防外,还要着重预防鸡球虫病、禽霍乱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加强蚊蝇灭除工作,在饲料中应添加驱虫剂。
六、节气养生
传统中医认为,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3]
初夏之时,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的酒,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便可预防心病发生。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立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天文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包括了主血、主脉两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而血液运载的营养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脏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出现血流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或促、涩。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称心藏神。所谓的神,中医学对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学中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皆在心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活动。
心的生理特性表现出:其一,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时令节气话养生“立夏”与“小满”
5月5日立夏 ,5月21日小满。人们习惯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村居即事》诗中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在民间有立夏称体重、吃蛋、饮茶等习俗。 从养生的角度看,立夏后,人体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在养心。中医认为,五脏之中的心对应夏,“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当夏日气温升高后,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极易烦躁不安,心火过旺,好发脾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和躯体可通过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此时不仅仅是情绪波动起伏,肌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养生,做到神情安静、笑口常开、自我调节、制怒平和。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都可以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七、典籍记载
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蝼蝈鸣。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夏小正》:三月螜则鸣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飞不能过屋;缘不能穷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说文》称鼫为五技之鼠。《古今注》又以蝼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为臭虫,陆德明、郑康成以为蛙,皆非也。
蚯蚓出。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蟺】,《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王瓜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礼记》郑元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隐居以辨其谬,谓菝葜自有本条,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条,先儒当时如不检书而谩言者,可笑。
《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明人《遵生八笺》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