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历史名人——马璘(上) |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7-11-30 浏览:4715次 |
一、人物介绍
马璘(721年—777年1月26日),字仁杰。岐州扶风(今属陕西)人。唐朝中期名将。
马璘早年从军于安西都护府。“安史之乱”时,率军入援,以百骑破敌五千。升任镇西节度使。后长年镇守西北,屡抗吐蕃。官至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尚书左仆射,封扶风郡王。
卒赠司徒,谥号“武”。
二、人物生平
(一)立志从戎
马璘出身将门之家,祖父马正会,曾任右威卫将军;父亲马晟,曾任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马璘自幼便成了孤儿,整天到处游荡,无所事事。在二十岁时,马璘偶然间读了《马援传》,这对他有了很大的启发,尤其是读到“大丈夫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归”时,马璘慨叹道:“岂使吾祖勋业坠于地乎!”
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末年,马璘在安西都护府(治龟兹都督府,在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由于屡立奇功,马璘累官至左金吾卫将军同正。
(二)屡立功勋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卢(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市)、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今西安)进攻。唐玄宗李隆基闻讯后,一面组织力量抵抗,一面调朔方(治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河西(治凉州,今甘肃武威)、陇右(治鄯州,今青海乐都)等军镇,除留少数军队驻守防地外,其余部队全部内调。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长安失守,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于七月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马璘统精兵三千,至凤翔(治凤翔,今陕西凤翔)护驾勤王。马璘抵达凤翔后,觐见肃宗。肃宗见马璘谈吐不凡,颇感惊奇,遂令其率军东讨叛军。初战卫南(今河南滑县东)时,马璘即以百骑破叛军五千之众。后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与叛军作战,马璘又立殊功。因功升任镇西节度使。
(三)单骑入阵
宝应元年(761年)四月,唐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李俶(后改名豫)即位。此时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已先后死去,史朝义成为叛军的最高统帅。十月,唐代宗授其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诸军节度行营副元帅,与诸道节度使军队及回纥兵会师于陕州(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进讨史朝义。
马璘随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由陈留(今河南开封市)西出,与诸军会攻洛阳。二十八日,唐军攻克怀州(治今河南沁阳)。三十日,唐军列阵于横水(今河南孟津西北)。史朝义命其部将率兵数万,于城外立栅自固,企图阻挡唐军。仆固怀恩则布阵于洛阳西原,另派骁骑及回纥兵沿山迂回至城外史军栅营的东北,前后夹击,大破史军。史朝义亲率主力十万出城援救,列阵于昭觉寺,“营垒如山,旌甲耀日”。唐军发起猛烈攻击,杀伤叛军甚众,但叛军阵仍坚持不动。神策军观容使鱼朝恩派射生将五百人力战,叛军虽多有死者,但对叛军军阵的冲击仍不奏效。在这关键时刻,马璘见诸将皆不敢动,说:“事急矣!”于是单骑驰入敌阵,英勇奋击,夺贼两牌,马璘率部下五百人杀入叛军阵中,多次进出敌阵,叛军披靡,唐军乘势而进,大败叛军。唐军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再次击败叛军,共斩首级六万,俘虏叛军二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跑。唐军收复东京洛阳及河阳城。此战,是唐军与叛军进行的战略决战,马璘对决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战后,李光弼赞许道:“吾用兵三十年,未见以少击众,有雄捷如马将军者。”马璘因功获授试(试任)太常卿。
(本文来源于网络)